社会建设是怎样推动中国进步的
编者按:以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是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之一。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可圈可点的社会建设大新闻大事件层出不穷,多少欣喜、多少坎坷、多少感动、多少反思,都将汇聚成我们这个社会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1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点
新闻回放: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部署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迅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点评:“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其基本任务方方面面都围绕人展开,说到底是改进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旨在解决人的困难,实现人的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半月谈记者 姜琳)
保障房政策发力
新闻回放:住房保障工作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是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建设进度快的一年。在中央和地方协同行动形成的强大合力下,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房超过1000万套,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目标任务。
点评:2011年,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创历史之,资金、土地、工程质量等许多难题在实践中不断被破解。同时,我国正加快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房的建设、管理、运营日益走向规范化。人们有理由期待,随着中国住房保障建设的不断推进,百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梦想将一步步变为现实。(半月谈记者 车玉明)
民政部“撤门槛”放宽社会组织登记
新闻回放:2011年7月4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民政部门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这意味着上述三类社会组织将可直接登记,改变之前的双重管理门槛。这表明,政府从2011年起已经加快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也对未来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以及NGO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点评:过去,政府对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不仅要到民政部门登记管理,还要挂靠“业务主管单位”,使社会组织一直存在登记难的问题。一些社会组织以不登记的灰色身份存在,反而成为社会管理的尴尬。
给社会组织松绑,政府与社会组织各归其位、各尽其能,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需要改变。政府更要创新和加强审批后的日常监督,确保社会组织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之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半月谈记者 付航)
慈善业公信力“恢复重建”
新闻回放:在中国慈善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2011年,“郭美美事件”等导致慈善业公信力遭质疑、打击的负面新闻不断曝出,引发热议;而慈善业也在反思中不断改进运行机制,努力重建公信力。
7月15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在京发布,明确了公开透明原则是未来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此将大力完善慈善事业的信息公开和第三方评估制度等。
点评:从积极的角度加以解读,能够正视发展过程中暂时的问题和不足,恰恰是化解形象危机、提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起点。2012,让慈善事业晒在阳光下吧。
政务微博元年,架设沟通桥梁
新闻回放:2011年,中国社会在更加开放的互联网应用中急速变迁。微博的爆发性兴起,使公众改变了表达方式,并广泛参与到一系列公共事件中;面对互联网的日趋开放,各级政府也改进了政务运行方式,纷纷建立政务微博,直接而又密切地与公众互动。
据数据显示,经过新浪网认证的政府机构微博已有近2万家,覆盖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扩展到政府机构的各个领域。
点评:“井喷”的政务微博一定要持续给力,让政府部门和网友通过微博实现“零距离”接触。其实,政务网站也好,政务微博也罢,都只是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手段。归根结底还是要体察民情、排解民忧,把老百姓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线上线下的“拍砖”才会越来越少,“粉丝”才会越来越多。(半月谈记者 王晖余)
道德模范群星璀璨
新闻回放:2011年是一个感动无处不在的年份,这些感动大多数来自身边普通的草根人物,来自他们的“平凡良心”,而转型时代无疑更需要众多平凡良心的支撑。2011年,现实生活和网络都在吹响“爱的集结号”,由社会推选、网民记录的“美妈妈”吴菊萍等无数草根道德模范如群星闪耀,照亮了中国道德建设的前行之路。
点评:回首2011,当我们重阅这一年的感动时,蓦然回首,那些被大众力挺的草根英雄是那么纯粹,那么平凡、亲切。这一年,平凡良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未来,良心二字也会让我们重新擎起道德中国的如炬光芒。(半月谈记者 刘景洋)
“免费午餐”受好评
新闻回放:2011年4月,民间爱心人士邓飞联合500多位媒体人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公益行动,半年间募集捐款近2000万元,惠及77所小学、1万多名小学生。
正是基于“免费午餐”成功的操作模式和良好的社会效应,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这种源自民间、终影响决策的公益行动,在中国公益史上尚属。
点评:这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范例。民间行为与政策形成良性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不仅仅公益事业受益,整个社会风气都会得到改善。(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 王振耀)
城市精神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新闻回放:2011年11月,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表述语的“北京精神”高调发布,引起社会一片叫好。许多城市紧随其后,纷纷开始征集或准备更新当地城市精神表述语。
点评:城市精神根在传统、根在民间、根在发展。共享、共建城市文明,除了依赖城市管理者不懈努力外,每个市民都应是穿行其间的精神践行者、守望者。(半月谈记者 叶锋)
扶贫标准上调
新闻回放: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中央决定将扶贫标准从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升至2300元。
点评:新的扶贫标准不但反映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消除贫困转变到解决相对贫困的新阶段,更反映出政府执政理念的科学化、人性化。这意味着,脱贫将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经济层面,而是以人为核心的全面脱贫。(半月谈记者 刘刚)
校车安全条例起草
新闻回放:国务院法制办12月11日正式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把校车安全问题纳入法制轨道。
点评:全社会都要把孩子的安全当做头等大事,把敬畏生命当做基本常识。否则,扭曲政策、违反法律的行为就不可能销声匿迹。有了敬畏之心,才有敬畏之举,“校车优先、孩子优先”应该成为全民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