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基层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在农村原来的公社化体制集体劳动代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而且所有制和分配形式也由单一的形式变成了多样化的形式。由此农村中生产形式多样化,利益主体和思想观念多元化导致利益诉求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化解这些矛盾,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面临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新时期农村基层工作的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所有制成分复杂分配形式多样化,加之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些农民开始从事产业以外的劳动,并且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很多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这客观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增强了现代化的法律意识和协作精神。农村的土地在新时期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转包转租等经营方式。另外,一些养殖行业不断壮大。这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农村群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些变种宗教积极在农村发展自己的信徒虽然影响有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思想。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生产力资源配置按照市场要求进行流动,促使了农村群众的流动性增大,随之出现由“村民”向“社会人”的转变趋势,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生活、生产的空间增大、时间增多。另一方面,新旧体制的转换引发的矛盾,西方价值观和一些不良甚至有害的历史文化的渗透对人们思想的侵蚀等决定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也决定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方式,而要用行之有效、有说服力的多种形式的工作方式,不仅要听的进去还要理解并且成为意识和行动的一部分。
在新型分配方式的作用下,农村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不断加大,这就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需求呈现出层次化和类别化的特点。由于经济、文化层次、社会地位不同,差异明显,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不尽相同。因人而异,更具有针对性,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分类进行。
新时期农村基层工作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给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
1、主体的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差异性。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所有制实现形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使得新时期群众主体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的特点,现在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有常年外出打工或者就近在一些企业打工的农民工,他们虽然在身份上还是农民,但是经常居住地和工作场所在极具市场气息的企业工厂,在观念上已经基本接受市场模式的理念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已经不是完全的“村民”,在利益诉求和思想上既具有农村内容又具有一些具有城市、市场观念的需求。这就使得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群众工作内容,也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生的新问题、新亮点。 |